今年 漂泊 來到冰島,一回神才發現,距離 “畢業” 原來已經六年了!六年前,我坐在密西根大學著名的球場裡,跟著身邊 Class of 2016 的同學們,一起尖叫、一起丟帽子、一起慶祝、一起興致勃勃的,想要迎接畢業後的下一段人生。
“For today, goodbye. For tomorrow, good luck. And forever, Go BLUE.” #MgoGrad
漂泊 VS 六年的穩定
我在美麗的安娜堡 (Ann Arbor, UofM 的大學城) 度過了六個四季 (學士四年、碩士兩年)。美國F-1學生簽證允許每週工作20小時,我就簽下20小時。在那個國際留學生都在煩惱著要怎麼盡快拿到 SSN (社會安全碼,重要性差不多等同於身分證字號) 的小大一時期,我很快就成了大家前來詢問的目標之一。
踏上密西根的第一學期用滿滿18學分的課、搭配上20小時的打工開始我的UM人生篇章;當初怎麼樣也想不到,我竟然能堅持用同樣的 combination,來結束六年、12學期的UM生涯 (碩士也排滿18學分加20小時工作、加上要製作這個無比複雜的沈浸式劇場音樂會當畢製,現在回想起,覺得以前自己,真的是瘋了吧)。

而今,正逢畢業六週年,剛好一個人生的分水嶺。
2010-2016,我的身份是密大的學生,永遠都穿梭在上課、練琴、打工、做 projects 之間。
2016-2022,我的身份,幾乎是一年一變;從畢業後的那一刻起,沒有一個月是享受到所謂「穩定生活、穩定成長」的生活模式。
如果一定要列舉每年的重大 milestones:
- ’16 是人生最不想重過的一年,光是沙發衝浪、搭配無止盡的閉門羹整年,連拿到工作 offer 都要因為簽證問題而放手,實屬人生最低潮、最黑暗的一段時間。
- ’17 是療傷的一年。前半年差點得憂鬱症、下半年去了香港理大,開拓了美國之外的眼界、並接觸了人工智慧的研究。也是在這下半年,命運開給了我一條全新的人生:遊輪!在山窮水盡的人生谷底時期,我去了。
- ’18 是遊輪初體驗。慢慢習慣海上的生活、慢慢學習接受新的身份。學習如何被關在海上、網路要付費、行動不自由、拿過境簽證、沒有頭銜、也沒有令人稱羨的收入下,依舊笑臉迎人的招呼旅客。
- ’19 是嘗試性一年。習慣遊輪人生後,也開始嘗試演講、分享會、解說音樂會等。開始學習寫社群文、拍照、修照、寫旅遊文。在這年間,我終於發現了一絲絲、似乎正在發芽的「熟悉感&穩定感」、那種如同密大六年般,可以「預先規劃著下一年的目標和期待」的熟悉感。
- ’20 年叫做疫情大亂。原本期待著「熟悉感&穩定感」下的新安排,被橫掃全球的 COVID-19 又狠狠的打亂了。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「舒適圈」,瞬間化為灰燼。
- 疫情上半年,我嘗試了主辦線上論壇、上了幾堂 Coursera 課程、看原文名著小說、線上接案子… 但再多刻意的填滿我那習慣「豐富」的行事曆也改變不了心底的空虛:那種自 2016 畢業後就跟著我陰魂不散的那種「漂泊感」;那種,似乎從畢業典禮後,我的人生,就真正的像個浮萍了。
- 密大六年,至少每年都還知道我會在 Ann Arbor、每年都知道要買哪張機票、聖誕假可以規劃去哪裡、暑假找實習要記得新年後開始… 畢業後,沒有一年是我有腳踏實地的感覺。原本在2019 年慶幸著遊輪帶來的新歸屬感,隔個一年,又被打回原地。
- 於是 2020 年中我又崩潰了!簡直像是 2017 的憂鬱症重回般。我嚇到了,於是逼著自己不管什麼樣的工作,先出去重回社會看看。於是我來到人生第一個「台灣公司上班族」的體驗。
- ’21 是轉折年。過著白天上班、晚上練琴/寫演講稿/做ppt;排休日=接case日的生活。因為這第一手經驗,對於台灣的上班勞工族,多了份深刻的理解。辭職不到一個月,誤打誤撞的進入離岸風電產業,這才驚覺原來以前遊輪的經驗累積,可以在其他地方也派上用場。(人生果然沒有白走的路!)
- ’22 是被神使用的一年。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體驗過,深刻感覺到你的人生階段、像是一顆球,被神強烈的抱著、引領著走?那股力量強到你深知,你沒有選擇權,只能抓緊神的步伐、只能順從、只能一天一天的過?進到離岸風電產業尚滿一年,合約制的特色讓我已接過四個不同的案子,根本已經習慣了每分每秒都可以接起電話、馬上面試的「正常」。
漂泊感依舊,每個月都可能出沒在不同城市、做著不同工作、當然也可能會隨時失業;每個月,都在適應新環境的學習。 就算手中有合約,那種從 2016 以來陰魂不散的「Uncertainty 不確定感」,卻在這六年的洗禮下,似乎已成為呼吸的一部分。

漂泊 六年的分水嶺
2010-2022, 我的18歲到30歲,人家都說是生命中應當最精華的12年。
但這兩個六年的分水嶺,竟然可以相差這麼大。你問我說這是好是壞呢?我其實現在也沒有答案。
我喜歡每分每秒都在處理上天不按牌理丟過來的變化球嗎?
由得了我選的話,我當然懷念前六年:那種雖然累到爆肝,但每學期都是穩紮穩打的學生生活啊!
但那種每個月,都知道自己下個月依舊會在哪裡;每一年,都能計畫年假要怎麼安排;每個節日,都能計畫要怎麼慶祝;甚至每個禮拜,都能安排固定去上才藝課。
這種幸福感,我從畢業後就再也沒經歷過了。
社會會跟我們說:「在最精華的人生片段,你要為了自己的未來,拼搏一把!」
卻沒人教我們「拼搏」到底是什麼。
我母校 Michigan 的校譽是:「Be the Leaders and Best / 去當社會的領導者、和最優秀的人」。
美國教育最核心的價值,不是一般鎂光燈下認知的華爾街、矽谷、或一夜致富;
而是一個 Leaders 應該等同於 Servants;真正的領導者,應當是最佳的僕人:為了服務某群體的福祉而努力。
而名校的光環卻曾經讓我很自卑。
我身為密西根的A等畢業生,那六年內我自認沒有浪費掉任何一絲學習的機會;認識我多年的教職員們也都說,我把時間允許使用的學校資源,都榨乾了;那六年我應該要很自豪,因為我的畢業,沒有遺憾。
但我曾經很自卑於那張畢業證書。為什麼?
自卑於,畢業後的這六年裡,我活的完全不像個密大校友該有的樣子。
我們的 Alumni Network 校友會 中,充斥著各領域的優秀菁英,大家都名聲響亮、光環照耀。而我,卻在命運的洪流中,六年了,依舊沒有在任何一個地方,能夠真正的紮根!
連好不容易想紮的根,也被身外之物給破壞了。

學習最重要的課題
但如果你問說:我快樂嗎?
在這一切的挑戰中,很感謝的,我很快樂!
我很慶幸,這些年有過腳踏實地的挑戰,讓我距離名校天龍國,越來越遙遠、卻也越來越親近。
密西根教我最重要的功課,不是吹長笛、不是音樂史、不是多媒體、也不是領導學,而是如何擁有「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」以及「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」的能力。
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,是要先發現問題。
看盡多個產業、多個文化、以及多種階層的生活後,我依舊深信著:
錯的事情就算已經錯了一個世紀,也不會突然變成對的。
它只會變得正常,但 “正常” 絕不等於 “正確”。
只是因為我們人生中有這個祝福,可以出國去唸好學校、有更多的選擇,不代表其他沒有同樣機會的人,就 “應該” 要成為被剝削的一員。
教育不是讓我們拿來養尊處優而已的;而是應該藉著少數人的 priviledge,來幫助其他人!

勇於嘗試的傻勁
人生這精華12年間,我從穩定充實又累人的密大學生、蛻變成為漂泊四海的斜槓青年。這其中,有歡笑、有淚水;不變的是,對生命永遠有盼望。
After all,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__ 亂世佳人
轉眼間又到了畢業季,回想起自己的過去這六年,其實常常都會懷疑,到底是怎麼活過來的。但如果只能分享一個核心答案,我猜應該就是一股「勇於嘗試的傻勁」吧。
當你勇於走出舒適圈一趟,就會發現,原來外面的世界這麼大、原來人生的可能這麼多、原來成功的樣貌,可以這麼多采多姿!
畢業後,再漂亮的文憑都不能保證我們人生的平穩。但終身學習和思考能力,卻能幫助我們在每一次的人生風暴中,更加強韌的航行過。
希望依舊年輕的你,選擇的道路不是前人都踏平的康莊大道;而是鼓起勇氣,利用人生最大的優勢,去開拓那條真正屬於你的航道。
人人都想買房,只因為那房子才是「自己的」;那我們能否也用一樣積極又自我的態度,來撰寫自己的人生故事呢?
年輕的靈魂啊不要害怕漂泊的人生,
沒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洗禮、
怎麼能有發光發熱的生命?

歡迎加入 Line 好友 消息不漏接 !
探險郵輪航程、郵輪行程代訂、私人包團領隊、演講演出等 歡迎洽詢

🇦🇶 今年就來南極、完成你的圓夢之旅 ➜ https://prf.hn/l/9mMB54W
🇬🇱 神秘的格陵蘭、等著你來親身體驗 ➜ https://prf.hn/l/kxwebJN
🇳🇴 經典挪威峽灣、此生必看北國美景 ➜ https://prf.hn/l/dldbPQY
🇺🇸 經典阿拉斯加、探險隊的獨有體驗 ➜ https://prf.hn/l/xnPLeo5
🇳🇴 斯瓦巴群島、世界種子銀行、見證地球最北的國土風光 ➜ https://prf.hn/l/JzjVwBM